退出

让别家角色“死在”自家游戏里:一股跨世纪的古怪风气

说到现在游戏厂商之间的角力,在明面和公关上都秉承着一副相敬如宾的态度。至少公众场合的开场白得先抬对方一手,往往是说完“XX 是家伟大的公司/XX 是台伟大的主机”,再发表关于自己的高谈阔论。

但回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情况,围绕着群雄争霸、谁都摁不死谁的局面,各家公司的想法很多时候都写在脸上。且不说电视里公然播放着互相调侃的广告,要是哪家出了款新硬件,高层们还必须阴阳怪气一下。
除了吐槽 SFC 不如 MD 外,世嘉也曾暗讽索尼这个“家电公司的主机不可能好玩”

这种情绪很容易就会波及到基层员工,由此产生的竞争意识和怨气,促使他们在游戏里植入埋汰对手的彩蛋。其中我见过一种最有趣、最诡异的形式,就是让别人家的角色“死在自家的游戏里”。

勇者长眠于此

最早我们能看到这种现象,还是在 1987 年发售的《塞尔达传说2:林克的冒险》中。作为一款基于磁碟机的游戏,它理所应当的可以塞入更多内容,比如最早一批能自由走动、且拥有脚本逻辑的 NPC,以及一直往后延续的魔法和技能系统。开发者们自然也不吝惜多用几个字节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当玩家们造访萨莉亚镇(サリアの町)时,会被村口的女士委托找回镜子,而向左到达指定地点的小屋后,一眼便能看到旁边稀稀拉拉的摆放着几座墓碑。受到好奇心的驱使,有人无意间与墓碑交互了一下,接着弹出了一段匪夷所思的讯息 —— “勇者洛特长眠于此”(ユウシャ ロト ココニネムル)。

尽管《塞尔达传说2:林克的冒险》没有对这一行字做出任何解释,但熟悉《勇者斗恶龙》系列的人,大概想不到还有其它“洛特”的存在。因为参考那个时间点发售的游戏,也只有初代《勇者斗恶龙》主角的祖先,故事中第一个被赋予“洛特”名号的英雄符合标准了。
《勇者斗恶龙》那时在欧美还没发售,所以只有日版《塞尔达传说2》的墓碑有描述

让别人家的角色“死在自家游戏里”,理应看做一种背地里的嘲讽行为,当时的确有玩家觉得任天堂的做法不太地道。但纵览业内风评,还真没有出现过大规模抗议。大多数人应该都把它当成一个无恶意的小玩笑,以至于本作搬到 Wii 的虚拟平台 Virtual Console 后仍然保留了彩蛋。

总体来看,八十年代末期 Enix 与任天堂还是交好的。1985 年末,Enix 在堀井雄二的倡议下签约加盟了 FC 的开发阵营,随后仅用 5 个月时间制作的初代《勇者斗恶龙》便卖出了 150 万套。

待到 1987 年开年,新推出的《勇者斗恶龙2》更是引发了通宵排队购买、旷课怠工打游戏的社会现象。240 万套的销售成绩让任天堂刮目相看,本来签署的合约还没到期,为了拉拢 Enix 直接把权利金的优惠政策拔高到 Hudson、南梦宫和 Jaleco 等元老厂商的水准。而对于 Enix 来说,此前在 PC-8801 等电脑平台上表现最好的《森田和郎の将棋》也就售出 8 万来套,老任作为自己的财神爷开开玩笑倒也无伤大雅。
《勇者斗恶龙3》发售时在新宿排队购买的群众

相较之下,Square 在刚刚加盟 FC 阵营时差点把自己混死。坂口博信将 1987 年底推出的《最终幻想》视为自己的“最后一击”,大呼卖得不好就回老家结婚(大学进修)。这部作品不仅汲取了《勇者斗恶龙》和《塞尔达传说》的设计灵感,为了蹭蹭热度,更是对“墓地玩笑”进行了少许改良。

当你在“精灵镇”(エルフのまち)的旅馆稍作小憩后,往北穿过木桥便能看到三座墓碑,这一回调查收到的讯息则是“林克长眠于此”(リンク ここにねむる)。说起来,林克所属的海利亚民族有着细长的尖耳朵、魔法天赋很高,再加上绿帽子、绿衣服的穿戴,确实和精灵有几分相似。
《最终幻想》的精灵镇,墓地在中间偏右上的位置

而美版的《最终幻想》还有个更有意思的地方,“林克长眠于此”被改成了另一段描述:

“Here lies Erdrick(Erdrick 长眠于此)837 - 866R.I.P.”

这里的 Erdrick,其实是老美对《勇者斗恶龙》中洛特的代指。玩家们还借此发现了一个隐含的剧情设定,这位传说中的英雄在 29 岁时就去世了,而他是从 16 岁开始启程拯救世界的,可见讨伐 Boss 后也没过几天安生日子。当然,日本和美版的设定存在一些出入,我们没必要太过较真。

美版之所以如此改名,很可能是因为当地负责发行《最终幻想》和《勇者斗恶龙》的厂商都是任天堂,出于保护自己明星角色林克的目的,干脆把包袱抖给 Square 和 Enix。

值得一提的是,在《任天堂明星大乱斗 特别版》中给勇者亚尔斯配音的桧山修之,还恰恰就是《塞尔达传说:时之笛》里青年林克的声优。时隔多年之后,这三家厂商又借着奇妙的姻缘联系到了一起。

敌厂长眠于此

如果说上面还只是通过游戏墓地互相开开玩笑,南梦宫恐怕就有了点嘲弄的意思了。在 1989 年推出的《天下第一武士》(ケルナグール,又名“功夫小子”)中,你除了能刨到《最终幻想2》主角“弗利欧尼尔”的陵墓外,旁边还刻意插着块的告示牌,上方写着“勇者的墓地循环往复,有时候是洛特,有时候是林克”(ゆうしゃのはかは めぐりめぐる ロトしかり リンクしかり),一口气呛到三家大厂。

不过,虽然吐槽了三家公司,但这应该主要源于他们与任天堂之间的矛盾。由于 FC 平台政策的关系,南梦宫当时已经不满到了极点。作为最早一批签约的企业,他们每张卡带本来只需要缴纳 100 日元的授权费,而且生产可由自己把控。但到了 1986 年 FC 磁碟机推出时,各家公司被要求重新签约,任天堂不仅收紧了政策,还要求占有所有磁碟机游戏一半的版权,这意味着周边和外延业务的利润都得分走一份。

于是到了 1988 年,南梦宫优先将街机游戏《妖怪道中记》移植到政策更宽松的 PCE 平台。恰好在这个时间节点,早已将“叛徒”名字记上小本本的老任,借着铁血手腕取消了南梦宫的所有优待,一年还只准他们发售 3 款游戏。在法庭对峙无果的情况下,后者也只能无奈的签下霸王条款。

其实《天下第一武士》还埋藏着不少嘲弄动画、游戏业界的内容,设计一个陵墓来宣泄心中的不满倒也可以理解。

秉承着同样理由让别家角色“长眠于在自家游戏里”的,彼时可能还有和任天堂斗得最凶的 Hudson。比如在《天外魔境2》里的“神户村”有个“外国人墓地”,当玩家调查 6 号和 10 号墓碑时,便能看到“麻里鱼”(マリオ,马力欧)和“林句”(リンク,林克)的名字。也许是为了避嫌或者贴合近代日本的游戏世界观,名字做了一些变形,但考虑到这部作品反正不会在 FC 发售,那自然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这背后的行业环境比较复杂,简单来说就是 FC 磁碟机的新条约推出后,Hudson 工藤兄弟向老任推销自研的图像处理芯片,最后谈判无果。他们翻破脸皮找到家用电脑 PC-8801 的开发商日本电气(NEC),联手打造了性能更强劲的 PCE 主机打算另起山头。《天外魔境2》正是 PCE 上的“杀手级应用”,背后的开发团队不仅达到了 150 人,还请来了久石让配乐,动画演出和场景特效都堪称时代之最。

当然,也有一部分玩家认为 Hudson 埋葬别家主角的举措并不是针对任天堂。因为人们陆续发现,“外国人墓地”中还有一些莫名其妙的称呼,在强行转译下同样可以与其它游戏挂钩:“亚土留”对应《伊苏》里的亚特鲁,“死门”可以看成是《恶魔城》中的西蒙,“呜呼佐亚”联系到《魔界村》的亚瑟。

作为八九十年代日本泡沫经济中买楼、度假、做主机的弄潮儿,Hudson 大概有着调侃所有人的勇气。

只可惜 PCE 作为第四世代的过度产品,到了 90 年代中期性能有点跟不上了,往后一蹶不振。当《天外魔境2》在 2003 年再版于 GameCube 和 PS2 时,写满游戏主角名字的“外国人墓地”自然触到了别人的逆鳞,被整个删除。而此时 Hudson 早已处于最大股东科乐美的控制下,不复当年风采。
《天外魔境2》里的神户村,北边便是“外国人墓地”(现实里也有个神户市立外国人墓地)

但到了 2003 年 2 月时,作为“最初受害者”的 Enix 倒是搞了场文艺复兴,他们在《星之海洋3》的 Arias 镇中建了座墓地,返璞归真的写上“洛特长眠于此”。考虑到《勇者斗恶龙》是他们自家的游戏,厂商之间的“墓地玩笑”终于在此划上了和平的句号。

同行间相互埋汰的彩蛋在游戏中并不少见,但像“墓地玩笑”这般有着历史沿革、传承了十多年的现象恐怕独树一帜。《星之海洋3》发售的两个月后 Enix 与 Square 完成合并,恰如新的时代拉开序幕,如果还想看看“别家角色死在另一家游戏里”的景象,或许只能到过往的作品中凭吊一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