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

玩家应该为游戏质量之外的原因打差评吗?

玩家目前仍然保有“差评”这件最后的武器,但我们也要思考怎么维护好它。

模拟经营游戏“纪元”系列最新作《纪元1800》还没发售,因为首次加入中文,又回归经典历史题材,在主播的推波助澜下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但与此同时,“纪元”系列之前的作品却在Steam上收获了一些新的差评。

原因非常简单,今年这种事儿都说腻了:它是一款离开Steam转投Epic(和Uplay)的游戏。
不过因为《纪元》系列一直比较小众,也预留出了足够多的时间给玩家预购,所以“新作叛逃,前作挨喷”的情况不是特别惨烈。

反观前段时间宣布Epic独占半年的《无主之地3》,情形就惨烈得多:
《无主之地2》评论区的刷屏

在如潮的差评之中,有悲伤的玩家表示,“游戏还是好游戏”,大家还是不要因为情绪因素瞎开火了。
其实这部分玩家并不需要替《无主之地》担心,G胖已经用崭新的技术手段帮助开发者规避了大规模差评的风险。

Steam上个月推出了新的“反差评机制”:短期内出现的大量与游戏本身无关的负面评价会经人工审核后遭系统主动屏蔽。
《无主之地2》的近30天评测曾一度低到了“褒贬不一”,但现在已经恢复到了“好评如潮”

这些评价本身将依然可见,却不再计入整体权重。Steam官方称,此举是为了人工避免“跑题的评测恶意轰炸”。

关于这个机制有一堆官方问答,其中一个问题是:假如因为DRM或EULA(反盗版机制)的变更产生了差评,你认为他们属于不相关还是跑题呢?

V社官方回答是:

“从技术上讲,它们并不是游戏的一部分,但对某些玩家来说却是个问题。最终,我们决定将它们定义为跑题评测恶意轰炸。原因是“一般”的Steam玩家并不太在意它们,因此如果评测分数不包含它们,会更加准确。”

Steam的这个新措施引起了一些争议,也得到了一些玩家的欢迎。根据立场的不同,你可以将其解读为“Steam尊重用户体验”和“Steam不尊重用户体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所以单纯评论对错与否意义不大,我们不妨从平台和用户的属性,来聊聊Steam为什么要这么做。

Steam游戏评测的特殊性

Steam官方开发这个反差评机制的原因,看上去似乎很简单:“跑题”的评测实在太多了,很多游戏的Steam评分已经不能客观反映出游戏本身的质量。非黑即白的二元评分制度,也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招致了不少玩家和媒体的批评,常见的论调就是“不如电影评分准确”。

比如Steam上好评率最高的那堆游戏,很多都不是质量吹爆、拿奖拿到手软的游戏。有个第三方统计网站叫Steam Top 250,是效仿电影评分网站IMDb建立的。这个网站统计了去年新晋的Top250榜单,第二名是知名三消黄油《Mirror》。
鸡立鹤群

《Mirror》进入这个榜单的原因有很多——作为一个成人内容相当“良心”的黄油,它的售价常年折后5元,是一个典型的“性价比”游戏。显然,一部电影不会因为性价比和“尺度大”之类的因素进入IMDb榜单。

但在批评Steam评分公信力不足时,我们也有必要了解Steam评分诞生的初衷:它本来就不是一个“质量打分”,而是为其他人的购买做出参考。
Steam评分系统时的说明

一些热衷于贡献评测的玩家经常在社区里科普,Steam的“赞”和“踩”按钮,代表的含义本来就不是“好”或者“差”,而是“推荐”和“不推荐”。

评价系统的存在不是为了“给游戏打分”,而是为了避免用户买了一款不适合他的游戏。